经纬学堂|课外学术经验分享会之地理与地政篇
时间: 2021-04-14 作者: 浏览次数: 422

410日、11日,我院地理科学和地政复合、复硕专业课外学术经验分享会顺利举行。此次科研宣讲会邀请地理科学172班顾宇璐、杨轲嘉、金华,地政复合181班任心雨、王能静、叶丹怡进行学术分享旨在提高同学们的科研热情,更好地解答专业研究方面的疑惑。

地理科学专业

顾宇璐主要从课题研究方面进行分享,她首先根据课题、学科竞赛和论文的发表流程,阐明三者区别。此后顾宇璐还推荐与学术论文有关的网站,譬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知网研学等,并分享许多实验技巧。“因为忽视了气密性和手心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79个样品我足足做了一个多月才完成”她以测量岩石中碳含量的实验为例,一再提醒同学们实验时须注意细节



杨轲嘉则在学习方法方面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拒绝假努力。他多次强调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放弃,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付出高效的行动。正如他在黑板上所写的那样——“立功、立德、立言”,只有将自己的一腔热忱投入到科研中,科研才会收获成功之果。



在学科竞赛方面,金华对学科竞赛性价比进行分析,将学科竞赛分为四类:含金高战线长类;地环优势类;特定特长类;易获奖类。就如何做好科研竞赛这一问题,他指出要有一双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科研的眼睛,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科研竞赛提升自己科研素养。接着就如何写好开题报告这一难题,他指出应从认知、技能、设计3个层面入手,要具备高屋建瓴的认知、简练揣摩的技能与远见卓识的设计。



地政复合、复硕专业

来自地政复合181班的任心雨主要从科研项目的文本撰写角度出发进行讲解。首先是取名,科研作品的名字一定要“活”,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运用两段式、谐音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化用成语俗语都是取名时可以灵活运用的方法。其次是作品撰写的基本思路,一般按调查前期、中期、后期的思路进行叙写。此外,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独特之处需要重点阐述。最后,任心雨着重强调文书格式一定要符合规范。她提到:“如果格式不符合规范,哪怕作品本身再优秀,也会面临淘汰。”



叶丹怡以自己的一项国创课题为例,向同学们详细讲述完成一项课题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开始科研的第一步通常是找准导师,她建议大家在学校官网的教师主页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是否具有带项目的经验。与老师主动联系、勤加交流,是找准导师的关键。至于选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主设计的研究项目,可以是老师在研课题中的子项目,也可以是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开展的社会调查项目。叶丹怡建议地政专业的同学能够多关注时事政治,从中获得一些关于选题的灵感。



曾分别担任一项校课题和省新苗课题主持人的王能静则建议大家在低年级时能以组员的身份参加一些课题组,了解整个课题的研究流程,以便独立申报课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关于校课题和省新苗课题的不同之处,王能静提到,虽然两者的项目实施周期都是一周年,但由于要求不同,省新苗的结题时间可以延期半年。此外,她还与大家分享一个如何在论文中高效插入文献的小妙招以及一个操作简单且功能强大的制图软件——Origin



学长学姐的科研经验分享,让大家对于科研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正如杨轲嘉所说:“可以做个现实的人,但不要做庸俗的科研。”科研不能将就,也不容将就,务必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希望我院学子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能秉持立言之心,在提高自己科研素养的同时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字 | 郭俊辉 黄依琳

图片 | 朱丰逵 钱业 吴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