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环学院研究生潘振湘在STOTEN发表论文:EDTMPA影响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相关膜污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时间: 2022-09-12 作者: 浏览次数: 532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地环学院研究生潘振湘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发表题目为“Molecular insights into impacts of EDTMPA on membrane fouling caused by 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 (TEP)”的研究论文。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为环境学领域重要期刊,IF2021=10.753。本文第一作者为潘振湘同学,通讯作者为林红军教授。

本研究图形摘要


研究亮点

EDTMPA降低了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的比过滤阻力(SFR

由海藻酸盐形成的TEPSFR0-3mM Ca2+浓度下呈现单峰模式

Ca2+优先与海藻酸盐分子的末端羧基配位,导致高SFR

EDTMPA通过捕获钙离子成功瓦解TEP结构,从而降低SFR

这项工作为EDTMPATEP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基于热力学的分子机制


文章简介

   虽然乙烯二胺四亚甲基膦酸(EDTMPA)是一种比乙二胺四乙酸(EDTA)更强的螯合剂,而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是膜基水处理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但EDTMPATEP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未研究。本研究将Flory-Huggins晶格理论与密度泛函理论(DFT)技术相结合,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这一课题。过滤实验表明,海藻酸钠在0 ~ 3 mM Ca2+浓度范围内形成TEP样品的比过滤阻力(SFR)呈单峰模式,对于SFR峰值为1.5 mM Ca2+TEP样品,EDTMPA 0 ~ 100 mg∙L-1)的连续添加导致SFR持续下降。

   能谱图(EDS)表征表明,随着EDTMPA添加量的增加,污染物/TEP层中的钙含量持续下降,表明EDTMPA成功捕获了海藻酸盐-钙连接(TEP)中的Ca2+,然后分解了TEP结构。DFT模拟结果表明,Ca2+优先与藻酸盐链末端羧基进行配位,形成有利于拉伸三维聚合物网络的配位构型。

  根据Flory-Huggins理论,这样的网络对应一个极高的SFREDTMPA的加入导致Ca2+与末端羧基结合的配位构型解体,进一步导致TEP凝胶网络结构坍塌絮凝,从而导致SFR持续下降。这项工作在分子水平上为EDTMPATEP相关污染的影响提供了热力学上的见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缓解膜污染问题。


作者简介

  我院研究生潘振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其导师为林红军教授。潘振湘目前是浙江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在读研究生(研三),研究方向为膜污染机理与控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TOTEN(3篇)Chemosphere(1期刊发表论文4篇。该生学习能力较强,熟悉运用各种专业软件,如3ds Max绘图与Gaussian量子化学计算等软件,拥有较好的科研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