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柳钦火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定量遥感机理建模与反演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于17幢618举行,由地环学院院长林红军主持。
人物介绍
柳钦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现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定量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亚洲大洋洲地球观测组织(AOGEO)第七工作组(环境监测与保护)组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预研项目(GEOARC)联会主席,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副主编、遥感学报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定量遥感建模、反演与应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余篇,SCI引用6000余次,出版专著14部,授权发明专利24项,编制国家标准7项。201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讲座环节
讲座伊始,柳钦火首先阐述定量遥感发展的国家需求,指出航天遥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受到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凭借庞大的在轨卫星数量,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遥感大国,这离不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专项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有力支持。然而,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遥感应用跨越,自主定量遥感理论与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
柳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遥感机理建模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遥感物理模型、地表参数化及模型优化等。他提到,团队已成功构建复杂地表定量遥感技术体系,如中国典型地物波谱知识库、全链路卫星遥感图像模拟系统等,这些成果对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具有深远影响。
遥感定量反演作为遥感应用的核心环节,其研究进展同样备受关注。柳教授分享其团队在反演算法、数据处理及不确定性分析上的最新成果,并强调了复杂地表定量遥感机理建模的创新点,如混合像元分解、山区反射率模拟误差降低技术及光学-红外-微波联合模拟平台等。这些创新实现了地表参数的高精度反演,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可靠数据。
此外,柳教授还列举定量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不仅提升资源管理效率与精度,更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讲座总结
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我院师生对定量遥感机理建模与反演技术的理解,更为后续遥感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创新思维。
文字 | 王秋娜
图片 | 陈卓盈
编辑 | 陈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