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地环学院城乡规划学科2026年研究生招生学位点及相关情况介绍
时间: 2025-06-26 作者: 浏览次数: 10

一、学院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原地理系基础上扩建而成。1984年,地理系正式成立并招收第一届学生;1999年,学校进行学院制改革,地理系与化学系、生物系合并成立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年,地理系、旅游系、城市规划系合并,组建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之后环境科学专业划转2010年,学院正式更名为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人才培养】 学院学位点层次和类别齐全,设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化学(化学一级学科)”和“地理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博)”2个博士点方向;拥有学科教学(地理)、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城乡规划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科平台】拥有“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省流域环境数智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南非流域生态安全联合实验室等10多个科研平台,共享本校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国家“111”引智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深度参与共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上黄站。实验室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7000余万元。环境/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113人,教授32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5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5人。入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梯队20余人次,并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为主体的客座教授队伍。教师中获评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担当作为好干部1人、省首批千名好支书1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提名奖1人。

【学术成果】52019-2024),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6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3项,在Nat. Clim. Change.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Technol.Geophys. Res. Lett.Water R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400余篇,其中SCI top论文70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00余篇。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7项。



二、学位点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创建于2000年,2006年创建景观设计研究中心、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是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业,2024年获批城乡规划专业硕士点。在202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专业排名中,列省属高校同类专业前茅。本专业与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交叉融合,建有信息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智创意与规划设计分中心、资源分析与规划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乡村传统文化生态修复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基础扎实。在产学研方面,与10余家甲级规划设计院深度合作,既重视基本理论的掌握,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业后,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竞争能力和综合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方法和技术、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区域发展与规划:基于大数据及地理信息科学新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开展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重点聚焦浙中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创新发展研究和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城乡规划方法和技术: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数字设计实验室、无人机倾斜摄影实验室等平台,与金华市地理信息中心等机构深度合作,重点开展数字城乡构建、GIS智能应用模型研发、城乡综合防灾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探索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创新突破。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依托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和中国婺派建筑研究中心、旅游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传统村落有机体文化生态变迁机制、婺文化区婺派建筑保护利用、乡村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化及文旅融合开发研究,推动传统聚落文化的创新性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三、科研团队及导师简介

  1.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变迁研究创新团队:陈志文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村落有机体文化生态变迁及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研究。成员包括:严丹副教授、丁传标博士、金星星博士等人,另外包含本土婺派建筑学术创始人洪铁城教授等6人。该团队科研能力强,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为:村落有机体文化生态变迁及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修复研究。主要招收城乡规划学研究生。

陈志文: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城乡规划注册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省社科项目4项,专著2本,论文20多篇,横向课题40余项。代表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城乡融合中传统文化生态沙漠化应对机制研究”、专著《中国村落有机体文化生态变迁研究》《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创立了“村落有机体”理论。培养研究生712人,中华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教学专委委员、小城镇专委委员。招收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

  1. 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创新团队:马远军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旅游产业经济与A级景区规划与设计研究。成员包括:章明卓副教授、孙婧雯博士等。该团队主要成员为国家旅游质量监督员、省旅游专家委员,负责人为市政协委员,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近五年,参与国家、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各种旅游规划横向课题100多项。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为:全域旅游及A级景区旅游规划与研究。主要招收城乡规划学研究生。

马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浙江省委委员、金华市委会副主委,2016年民进中央参政议政全国先进个人,2023年度金华市统一战线参政议政榜样人物,浙江师范大学“十佳”最美教师、“十佳”最受喜爱研究生导师、“三育人”先进工作者,金华市咨询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论著数十篇。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等。

  1. 区域发展与生态景观规划创新团队:马永俊副教授为负责人,团队近5年承担各类项目20多项,专著5本,论文20多篇,形成了经济地理与区域创新、生态景观规划2个较有特色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安旭副教授、张艳明副教授等。团队在区域创新规划及“五年”发展规划编制中,具有独特优势,先后编制近20项各时期、地区、各部门的“五年”发展规划。

马永俊: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城乡注册规划师。在《经济地理》《规划师》《城市问题》等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城乡规划、村庄规划、生态规划、景观设计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横向课题5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乡规划、生态规划等。培养研究生1635人,代表性成果:咨询报告《金华高铁门户建设规划研究》获高兴夫副省长批示。省地理学会国土空间治理专委会副主任、金华市城乡规划学会理事、浙师大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1. 地理信息与规划设计新技术创新团队:林兴稳副教授为负责人,主要从事地理大数据获取、数据挖掘和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研究。成员包括:陈梅花副教授、纪学朋博士、丁传标博士等人。该团队科研能力强,创新性强,科研产出成果丰硕。近五年完成国家及省级课题10多项,国内外高等级论文30多篇。主要招收城乡规划学研究生。

林兴稳:副教授,博士,地环学院学术副院长。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50篇,遥感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多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理信息科学与城市规划、城市环境规划与评价应用。应用GIS相关的软件和程序开发语言、智能模型理论与方法,开发高效的城市环境监测,城市环境规划,应用模型和算法。具体为城市光照景观建模、太阳下行辐射建模。代表性成果论文“地表反射率地形校正物理模型与效果评价方法发展”等。培养研究生58人,中国遥感学会定量遥感专委会委员。

四、研究生学院奖助体系

为保障研究生正常学习和生活,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学院依托《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以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为着力点,以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为根本点;以优秀学位论文奖励、科研成果奖励、考博奖励为支撑点。此外,学院设立“经纬·博学”奖学金,“经纬·杨柳”奖学金,积极发挥优秀研究生模范带头作用。

五、研究生培养成果及品牌活动

学院举办人人学术报告会、丽泽论坛、经纬论坛、考博经验交流会等具有地环经纬文化的学术活动,营造具有地环特色的课外学术氛围。强调科研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侧重于工程应用型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在研期间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学科竞赛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交流和学习。

近五年,我院研究生考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研究生60余人,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在全国“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90余项;学院还培养了省党代会代表、省十大“成才先锋”、全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六、研究生就业

学位点注重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后,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竞争能力和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赞誉。2022年教育部教育司1号工作文件中,把“国土空间规划”与“人工智能”等专业确定为紧缺人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县、乡镇一级国土空间管理、乡村振兴及文旅产业发展、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人才紧缺。

学位点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及学生高质量就业。本专业一直是浙江师范大学就业前景最好、收入最高的专业之一,20年来已培养学生近千人,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央)企等单位高质量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达70%以上,多数已成为行业骨干和部门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