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原地理系基础上扩建而成。1984年,地理系正式成立并招收第一届学生;1999年,学校进行学院制改革,地理系与化学系、生物系合并成立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年,地理系、旅游系、城市规划系合并,组建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之后环境科学专业划转,2010年,学院正式更名为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人才培养】 学院学位点层次和类别齐全,设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化学(化学一级学科)”和“地理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博)”2个博士点方向;拥有学科教学(地理)、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城乡规划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科平台】拥有“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省流域环境数智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南非流域生态安全联合实验室等10多个科研平台,共享本校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国家“111”引智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深度参与共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上黄站。实验室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7000余万元。环境/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113人,教授32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5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5人。入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梯队20余人次,并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为主体的客座教授队伍。教师中获评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担当作为好干部1人、省首批千名好支书1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提名奖1人。
【学术成果】近5年(2019-2024),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6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3项,在Nat. Clim. Change.、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Technol.、Geophys. Res. Lett.、Water R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400余篇,其中SCI top论文70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00余篇。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7项。
二、学位点简介
(一)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成立于1984年,是浙江省最早建立的地理系之一。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建成浙江省唯一的地理学省级一流学科,2024年泰晤士学科排名B-,2024年软科排名B+。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地理学聚焦流域地表过程、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着重研究:1)探究流域极端气候机理,重建多尺度古气候历史,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2)认识流域地表物理与化学过程,评估资源环境状况,发展环境治理技术,实现流域健康管理。
人文地理学聚焦浙江产业集群与浙非合作、文化扩散与区域变迁、流域资源利用,着重研究:1)基于流域产业格局优化,探究产业向非洲转移轨迹及驱动机制,阐明产业与环境风险耦合;2)以钱塘江流域文化时空变迁与非洲族群文化为重点,揭示浙非文化空间差异及作用机制。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聚焦钱塘江流域环境事件监测预警,着重研究:1)针对台风、洪水等灾害,开展多尺度遥感监测、数据融合、反演与模拟,在热带气旋预测技术上有突破;2)聚焦流域安全管理,开发地理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与模型,构建可视化信息平台,实现环境安全评估预警与智慧防灾。
(二)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硕士点
浙江师范大学于1998年开始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点的建设,通过不断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目前已成为全国仅有的五个学科教学(地理)方向具有专业博士培养资格的单位之一。
本学位点在地理户外教育研究、学习评价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国际比较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目前拥有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浙江研学旅行研究院、浙江省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等高端研究、实践平台,立足“应用型、专业化、国际化”办学定位,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卓越地理教师和地理教育研究人才,使学生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能力,卓越的教育实践能力。
(三)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有关的地理时空信息的采集、量测、处理、表达、管理、分析、更新和应用的工程领域。目前在地理信息集成与应用、遥感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地理时空大数据获取:主要以无人机影像、激光点云数据为主题,进行空间数据快速采集、建模与分析;
GIS网络分析:以网络环境为主题的地图设计、传输和应用;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以钱塘江生态环境变化为核心的碳水循环关键参数模拟和观测。
三、科研团队简介及导师风采
第四纪气候变化与环境响应创新团队:伍永秋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区域第四纪气候重建和构造尺度-轨道尺度-百年尺度-年代际尺度的区域环境响应特征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段福才副教授、曾蒙秀副教授、张伟宏副教授、周炎广博士等人。该团队科研能力强,近些年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充足,项目经费达600余万元。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为:环境演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主要招收自然地理学研究生。
伍永秋: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计划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第二次青藏科考子专题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三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先进个人。研究方向:环境演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招收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
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创新团队:蒋国俊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长三角等区域海岸带生态环境、碳氮循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等研究。成员包括:吴涛副教授、解雪峰副教授、陈诚博士、贾振毅博士等人。该团队近年来主持多项课题,科研成果突出,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主要招收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方向研究生。
蒋国俊: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浙江省社科联理事会副主席,浙江省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理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多项咨询报告获省领导和科协领导批示,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研究方向:河口/海岸地理过程、非洲地理。招收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
钱塘江流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贾佳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钱塘江流域水系、文明和气候的协同演化研究,水、土资源的更新过程研究。团队成员包括:王志远副教授、王博副教授、刘汉向副教授、史晓宜博士、王强博士、陈惠玲博士、张姚博士、PARVIZ博士等。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科研能力强,近些年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余项。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为:水系演化与环境效应。主要招收自然地理学、测绘工程方向研究生。
贾佳: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浙江省地理学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获浙江省青年地理科技奖。已发表相关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近30篇。
南方红土与古气候反演创新团队:朱丽东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亚热带地区土壤发育过程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及区域气候和古文明演化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李凤全教授、于红梅副教授、王天阳副教授、胡忠行副教授等人。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为南方红土土壤发育过程研究。该团队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经验丰富。近些年涌现了多名省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为:南方红土微形态研究。主要招收自然地理学研究生。
朱丽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学硕士点负责人,地理学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中国地理学会及中国第四纪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气象学会理事,浙江省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获省优硕士论文4篇,多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亚热带红土古环境记录、粉尘沉积、地貌第四纪、环境变化与人地适应等。招收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学科教学(地理)博士/硕士研究生。
非洲地理培养创新团队:张建珍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非洲资源与环境、中非科技合作等方面研究。成员包括:姜海宁教授、吴涛副教授、解雪峰副教授、蒋自然副教授、陈梅花副教授、胡伟副教授、林兴稳副教授等人。该团队科研能力强,近些年承担中国科协、科技部、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5项,科研经费充足,项目经费达300余万元。主要招收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教学(地理)方向研究生。
张建珍: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研学旅行研究院院长等。主持国家一流课程、省一流课程、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等,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国家教学成果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哲社、科技部项目等研究项目1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户外教育、非洲地理等研究。
经济地理学创新团队:姜海宁教授为负责人,长期致力于经济区位、产业集群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段健副教授、金星星博士。近5年承担各类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地理学报》《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地理研究》《自然资源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0多篇。招收人文地理学研究生。
姜海宁: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经济区位、产业集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指导学生荣获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与地理研学社会调研大赛一等奖、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担任《Chinese Geography 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青年编委和《人文地理学导论》(第二版)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委等,入选金华市首批“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与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名师培育计划”。
区域发展与规划创新团队:马远军教授为负责人,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区域规划、以及产业经济、非洲地理等研究。团队成员包括:章明卓副教授、王泽东博士、孙婧雯博士、尹上岗博士等人。该团队侧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主要招收人文地理学研究生。
马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浙江省委委员、金华市委会副主委,2016年民进中央参政议政全国先进个人,2023年度金华市统一战线参政议政榜样人物,浙江师范大学“十佳”最美教师、“十佳”最受喜爱研究生导师、“三育人”先进工作者,金华市咨询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论著数10篇。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钱塘江流域灾害防治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梁勤欧教授为负责人,主要从事地理大数据获取、数据挖掘和应用、智慧城市的构建与大数据支撑下的灾害监测与预警。团队成员包括:陈梅花副教授、郭浩副教授、王瑞芳博士等人。该团队科研能力强,创新性强,科研产出成果丰硕。主要招收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研究生。
梁勤欧: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浙江省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资源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论著《人工免疫系统与GIS空间分析应用》。研究方向:GIS、遥感智能模型与城市地理应用研究。招收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硕士研究生。
陆表遥感动态监测与应用创新团队:帅艳民教授为负责人,主要从事遥感技术应用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林兴稳副教授、周蕾副教授、迟永刚副教授、李宸栋博士、胡光辉博士等人。该团队科研能力强,产出成果丰硕。近期关注非洲地区生态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招收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
帅艳民,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NASA 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IEEE TGRS学术期刊副主编(AE),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定量遥感科学。
流域生态环境遥感应用创新团队:张飞教授为负责人,主要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模拟、以及空间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张朝阳副教授、张振振副教授、吴超凡博士、王庆鑫博士等人。该团队科研能力强,产出成果丰硕。近期关注干湿区地学领域研究。主要招收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
张飞:特聘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国际科学组织Vebleo协会会士(Vebleo Fellow)、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理事、浙江省地理学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本地优秀培养专项、教育部促进与美大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计划、自治区****后备人员培养专项、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担任《湖泊科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Journal of Asian Geography》等期刊编委。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研究著作3部。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模拟、以及空间数据分析研究。
四、研究生学院奖助体系
为保障研究生正常学习和生活,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学院依托《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以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为着力点,以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为根本点,以优秀学位论文奖励、科研成果奖励、考博奖励为支撑点。此外,学院设立“经纬·博学”奖学金,“经纬·杨柳”奖学金,积极发挥优秀研究生模范带头作用。
五、研究生培养成果及品牌活动
学院举办人人学术报告会、丽泽论坛、经纬论坛、考博经验交流会等具有地环经纬文化的学术活动,营造具有地环特色的课外学术氛围。强调科研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侧重于工程应用型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在研期间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学科竞赛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交流和学习。
近五年,我院研究生考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研究生60余人,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在全国“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90余项;学院还培养了省党代会代表、省十大“成才先锋”、全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学生团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学生团队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2025年考博榜 2024年考博榜
六、研究生就业
近三年地理学科就业率一览表 | |||
年份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2024 | 68 | 65 | 95.58% |
2023 | 60 | 57 | 95% |
2022 | 34 | 33 |
近年来,我院地理学科毕业生职业素养较高,职业规划明确,就业前景广阔。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整体而言,就业分布以浙江省内中初教育单位为主,多名毕业生签约杭州市萧山教育局、宁波北仑教育局、台州黄岩区教育局等优秀学校;部分毕业生选择企事业单位求职,如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设计公司、地质勘探院、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还有一批毕业生选择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求学深造,目前考博趋势仍在上升。
[学科全体教师主页见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