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丰富学习阅历,提升综合素质,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组织15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社科大学开展访学活动。
课程介绍
新加坡国立大学篇
Dr. John Huang从新加坡的殖民地历史与多元移民社会溯源,详细阐释了新加坡东西方*****的创造性融合路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融合作为国家治理引擎与创新竞争力的核心价值。
Dr. Te以“蓝色海峡发展项目”为实战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环境影响评估流程,充分训练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多边谈判与可持续发展决策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复杂开发项目中环境治理与多方利益的平衡逻辑。
Prof. Cai立足环境科学工程与城乡规划双重视角,系统阐释了现代环境工程的技术路径与未来展望。他指出,中国必须立足本土实际,践行“系统性、融合性、前瞻性、行动性”四原则,以“技术革新、政策协同、公众参与”三重协同驱动。
南洋理工大学篇
王蓉系统介绍其研究团队在膜法水处理领域的创新性工作及工程应用成果,深入剖析超滤(UF)和反渗透(RO)两种核心膜分离技术,并结合三维动态模拟演示,直观呈现了膜分离过程中的物质传递与截留机制。
城市探访
在访学活动的第五天,一行师生抵达享誉全球的滨海堤坝。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滨海堤坝是如何通过八组大型水闸将海水与淡水有效隔离,维持水库水位稳定,并在暴雨季节防止内涝。同时,他指出滨海堤坝通过雨水收集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友好与资源循环。
在极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克拉码头,地环学子们沿着新加坡河漫步,穿梭于色彩鲜艳的殖民风格建筑之间,感受着东西方文化在此激荡交融的脉动。
作为国家级城市规划机构,URA不仅管理着国土开发的每一寸空间,也承担着保护历史遗产与推动城市创新的双重任务。讲解员用实际案例介绍“高密度、宜居性”和“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理念,使“弹丸之地”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通过多媒体互动展陈、沉浸式影像与实物展览,带领访学团了解从古代马来渔村走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历史进程。
走进新加坡植物园,同学们参观拥有数千种热带植物的国家胡姬花园,亲眼见到以政要命名的珍稀兰花品种。在这里,自然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开,让每一位同学深刻意识到生态保护不仅是科技的命题,更是文化与意识的延伸。
被人们称之为“新加坡欢迎之手”的艺术科学博物馆内有三个为固定展厅,包括好奇心、灵感和表达,鼓励旅客深入思考如何定义艺术与科学。在这里,艺术被科技重新孵化,科技亦因艺术而拥有了温度和呼吸——它们相互滋养,共同描绘着人类感知与创造边界的无限可能。
滨海湾花园,这处自然与科技共舞的奇迹之地,不仅展示了植物的万千姿态,更用震撼的创意点亮了狮城的夜晚,在记忆中留下了一片璀璨的绿光。
新加坡研学推开认知之门
让探索者以新视角触摸狮城
下周的研学篇章已在前方等候
更多未知的惊喜与成长
正期待着我们一同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