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尹上岗副教授在Energy上发表研究论文
时间: 2025-08-16 作者: 浏览次数: 28

   近日,我院尹上岗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Ener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urban low-carbon transition: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s an example(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的研究论文。Energy是能源工程和热力学研究领域的国际性多学科期刊,也是能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顶级期刊(中科院1TOPIF=9.4)。我院硕士研究生周怡静和湘潭大学白彩全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浙江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被视为推动低碳转的核心动力。然而,其空间效应如何动态演变?区域差异如何形成?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解答。研究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了“低碳发展-经济转型”双维度的城市低碳转型评价体系,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面板计量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量化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低碳转型的驱动机制。

1 论文研究框架

   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呈现“极化多核”集聚特征,低碳转型则由“多级多核”向“极化多核”演变。两者在长三角地区始终呈现稳定的“高-高”集聚,其他区域则呈分散的“低-低”集聚。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指数每提升1%可促进低碳转型指数增长0.0057%,其空间影响强度呈现由“东强西弱”转变为“西强东弱”,上游和中游地区强度增长超80%,而下游地区不足40%。时空异质性分析揭示了路径依赖特征,发达地区面临边际效益约束,欠发达地区则获益于后发优势。

   该研究创新性地将时空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为长江经济带差异化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研究团队将持续深化微观机制研究,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 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RETILCT的趋势面分析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041424230123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CLQ24D010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5NDJC056YBMS)、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YJCZH282)和金华市公益性技术应用项目(2023-4-029)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