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关于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本年度激烈的基金项目评审中脱颖而出,交出亮眼答卷 ——共获批资助项目12项,立项经费总额达469万元。其中,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既彰显了学院在成熟科研领域的持续积累,也体现了青年科研力量的强劲成长势头。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经费/万元 |
1 | 面上项目 | 22576189 | 典型氯代烃生产过程中多氯萘的生成机理和排放特征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刘国瑞 | 50 |
2 | 面上项目 | 52570094 | Pd基高熵合金电活化臭氧降解全氟化合物的效能及“氧化-还原”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 吴西林 | 50 |
3 | 面上项目 | 42571128 | 水稻光合物候的多尺度光谱表征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估算的影响 | 迟永刚 | 49 |
4 | 面上项目 | 42571070 | 外源物质添加下滨海盐渍土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矿物-微生物协同固持机制 | 解雪峰 | 48 |
5 | 面上项目 | 42571214 | “一带一路”港口供应链网络空间演化机理与情景模拟 | 蒋自然 | 46 |
6 | 面上项目 | 42571219 | 边缘区域创新的动力机制及模式研究 | 姜海宁 | 46 |
7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 22504130 | 单/双原子电催化剂及其界面反应的电化学发光动态表征分析研究 | 施亚成 | 30 |
8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 22506186 | 钢铁冶炼源含重金属纳米颗粒的排放特征及区域排放清单研究 | 杨秋婷 | 30 |
9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 42506238 | 碳氮负荷增强对河口湿地氮初级转化速率的影响及机制 | 陈顺涛 | 30 |
10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 42507416 | 作物基因型驱动微食物网调控红壤光合碳转化与固存的机制 | 祝玲月 | 30 |
11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 52500059 | 槲皮素缓释膜的抗菌-群体淬灭协同效应及MBR生物污染动态抑制机制 | 袁莎莎 | 30 |
12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 52500100 | 模拟光合作用的光-暗协同储能催化电极的可控构筑及调控机制研究 | 孔威风 | 3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培育原始创新的核心平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战略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全国科研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基金项目申请量逐年攀升,但整体资助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2025 年,基金委进一步深化科学基金改革,通过优化资助布局、强化分类评审机制、突出原创导向等举措,为高质量创新研究保驾护航,同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扶持力度。在此背景下,学院获批12项基金立项,不仅意味着相关研究项目的创新性与科学价值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更充分印证了学院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学科建设的显著成效,对进一步增强学院学术影响力、推动科研团队梯队建设、吸引和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近年来,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始终将“有组织科研”与“学科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工作,持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加大高层次科研项目培育力度。一方面,学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推动跨领域交叉融合、优化科研考核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教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学院精准发力提升申报质量,通过组织多轮项目申报辅导会、邀请领域专家开展评审指导、逐份打磨申报材料等举措,切实增强项目竞争力。近三年学院已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7项,立项数量位列全校前列。接下来,学院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聚焦人才项目与重大重点项目,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学院号召全体教师以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为新起点,持续深耕科学研究领域,积极申报各类高水平科研项目,不断产出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为学院学术创新发展与学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