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论坛 | 第135讲 柴宏祥:基质改良型雨水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城市径流污染
时间: 2025-09-24 作者: 浏览次数: 17

        730下午,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柴宏祥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基质改良型雨水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城市径流污染》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于行政中心南楼一楼多功能室举行,由地环学院院长林红军主持。

人物介绍

柴宏祥,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二级教授,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4)。兼任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与实践,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等,牵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讲座环节

讲座伊始,柴宏祥教授立足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战略需求,系统阐释了城市径流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而生物滞留设施具有多功能集成、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等优势,已成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但柴教授指出,当前生物滞留设施技术存在排放标准缺失和工程技术标准缺失的双标缺失的问题,限制了生物滞留设施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授详细介绍了团队在生物滞留设施硫协同处理城市降雨径流的脱氮代谢途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思路的产生、硫铁矿去污脱氮的原理等。他提到,最初团队利用硫铁矿设施处理城市降雨径流时存在难以应对复杂的自然降雨状况和自养反硝化速率低下的问题,而添加碳源补给能够促进径流脱氮,为高频降雨、高污染负荷场景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通过不断实验,评估设施利用的碳源种类和放置位置对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柴教授团队研究得出了基于碳源补给——硫铁矿改良型的生物滞留设施,其优势在于利用农业废弃碳源补给硫铁矿,混合营养提高反硝化速率,同时具有应对高频、高强度降水条件下脱氮除磷的能力。相关成果发表于《Water Research》等环境领域顶刊,获授权中美发明专利7项,已应用于重庆悦来新城等12项海绵工程,实现雨水资源化率提高、受纳水体水质提升,同步构建了多个人居亲水生态空间

讲座总结

本次讲座展现了柴宏祥教授及其团队在生物滞留设施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与杰出成就,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与顶尖学者交流的宝贵机会。会后,师生反响热烈,积极与教授深入交流探讨。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我院师生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城市径流污染的理解,更为后续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