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姣娥老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区域国别研究:非洲实践》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于17幢618举行,由副校长张建珍主持。本次讲座还吸引了非洲研究院、外语学院等老师和同学的踊跃参与。
人物介绍
王姣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博导,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交通与经济地理、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地理大数据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创新与低空经济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计划项目课题、中科院A类先导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部委委托项目等40余项,担任多份国家规划文件或意见起草的核心专家。出版《简明中国交通历史地图集》《复杂交通网络:结构、过程与机理》等著作/图集7部,在PNAS、npj Urban Sustainability、Transport Reviews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讲座环节
讲座伊始,王娇娥研究员立足于数据资料等现实背景,提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她特别指出EPC是中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研究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王姣娥研究员将她其团队开展的“一带一路”及区域国别研究历程总结成三个阶段,团队的研究逐渐从全球/区域的宏观尺度转向微观的案例项目研究;研究要素则从点状或带状的基础设施研究,逐步扩展至铁路及“技术−制度−文化”复合体,并延伸至铁路−产业园区的深入探讨;研究链条从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关联研究转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全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别综合研究。她指出,应坚持格局刻画到模式分析再到解决方案设计的研究思路,并通过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与问卷分析支撑实证研究。
王姣娥研究员特别强调了开展科学考察与田野调查方法的不可替代性,通过回溯“一带一路”研究团队进行海外调研的相关经历,以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非洲具体案例为典型,深入剖析实践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途径以及相关理论的思考,由此提出了多学科、多专业视角展开实地研究具有的深刻价值。最后,王姣娥研究员还呼吁各位学者多从地理学视角对区域国别进行研究,把握地理学视角所具有的独特性,开展研究需要“走出去”、“走进去”的同时,还需要“走回来”并服务国家。
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我院师生与王姣娥研究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有同学提出如何科学平衡地理学的普遍性空间规律与区域国别学的特殊问题研究,王姣娥研究员回应指出,两个学科的性质在研究逻辑上其实并不存在冲突,只是可能部分地区的问题无法用空间规律性去完美解释,在进行区域国别学的研究中,各位学者不能只浮于现象表面,应该透过现象得到该地区的规律性结论,例如可能适用于发达地区的规律不能解释非洲地区的发展状况,但是研究人员需要做的是在进行非洲实践的过程中,找到研究区域现象背后的规律。此外,王姣娥研究员还指导学生在非洲交通基础设施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从不同主体修建时的成本差异和修建后的社会影响两方面考虑中国模式在非洲区域的影响。
讲座总结
本次讲座不仅展现了中科院地理所在非洲实地调研的丰硕成果,激发了在场听众对跨学科、重实践的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思考,也为我院师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