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博副教授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发表研究成果
时间: 2025-09-25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近日,我院王博副教授以唯一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ource apportionment of trace elements in urba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using tree bark biomonitoring with receptor modeling: A case study from Hangzhou, China”(基于树皮生物监测与受体模型的城市大气颗粒物痕量元素来源解析——以中国杭州为例)的研究论文。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中科院2区,IF=7.3)。我院23级硕士研究生李怡莹为第一作者,浙江师范大学为论文唯一完成单位。

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城市环境治理中的核心问题,尤其在空间异质性显著的城市环境中,其污染特征与成因日趋复杂。然而,传统的大气颗粒物监测网络受限于仪器设备的高成本,难以实现高密度布设,进一步增加了污染评估和来源解析的难度。该论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区,樟树树皮作为生物监测介质,将树皮生物监测与多受体模型结合,系统探究了杭州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树皮元素富集特征能够有效指示区域污染状况。APCS-MLRPMF受体模型在污染源识别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确认了交通源、冶金粉尘源、建筑扬尘源、工业活动混合源、燃烧源及自然源等主要来源,验证了生物监测与多受体模型联合应用在提升大气颗粒物来源定量解析精确性方面的优势。该研究为在城市尺度上开展空气污染评估提供了一种兼具成本效益与高空间分辨率的方法,并为完善现有城市大气颗粒物监测网络和制定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精准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论文图形摘要

   原文链接如下: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5.127114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164)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20D040001)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