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时间: 2025-10-24 作者: 浏览次数: 10


1021日上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论特质和实践要求。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师生党支部书记、各科室主任参加会议。学院党委副书记陆梅芳主持会议并领学相关内容。

会议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本次专题学习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旨在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会议强调,习近平关于统筹教育科技人才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展现出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严密的内在逻辑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四个鲜明而突出的理论特质。要从“三个维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发展:一是以教育为三者深度融合发展的先导和基石,二是以科技为三者深度融合发展的驱动和牵引,三是以人才为三者深度融合发展的耦合点和联动点。

与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实际畅谈学习体会。

院长林红军结合学院人才工作实际,强调“育才、引才、用才、成才”全链条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学院人才规划嵌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总体框架,做到目标同向、措施统一;以新质生产力牵引师资队伍结构重塑,围绕流域生态安全、地理教育数字化、遥感数字孪生等主攻方向,重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青年PI、平台工程师、数据和算力团队,增强组织力和战斗力;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依托“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全省流域环境数智监测重点实验室、国家生态资源综合监测站等高能级平台放大人才效能;构建“本---博士后”贯通培养体系,建设校地企联合实践平台,形成从课程到课题、再到产业场景的培养模式。

副院长于海瀛指出,要深刻认识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强调高校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三大责任使命: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以“四个面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二是突破核心技术攻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利器”;三是培养创新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培养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结合学院工作,进一步提出要强化战略引领,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创新能力;深化科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等具体举措,不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学院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副院长贾佳指出,面对当前全新的教育方式冲击,教师队伍需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是要建设数字化、智能化课程,增设实践性课程和教学项目;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推动项目制教学,联结贯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三是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借助高水平平台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他强调,教师要跳出“舒适圈”,主动与地方产业结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高质量教育资源。

地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张飞表示,高等教育领域需通过综合改革实现突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科技前沿,优化学科布局与运行机制,并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如在课堂中结合遥感技术在碳中和、生态文明、低空经济、新污染物、脱贫攻坚等方面应用,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城规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苏丽榕、地理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胡闻轩、环科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委员苏凡等结合自身专业学习谈心得体会,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国家需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努力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科学素养、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本次会议对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提出要求,要求各支部提高思想认识学、精心组织安排学、坚持学思用贯通学,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理论学习与实地研学相结合等形式,开展专题学习和交流研讨,深刻领悟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责任使命,为学院“十五五”规划编制贡献智慧。